临床意义:
多囊肾病(ADPKD)因16号染色体的PKD1基因和(或)4号染色体的PKD2基因突变所致。ADPKD早期症状隐匿,难以被发现,待成年发病后,疗效差。因此,多囊肾病基因(PKD1、PKD2)突变的早期诊断对ADPKD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及临床表现:
成人多囊肾,又称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肾囊肿的发生始于所有的肾单位区域。从宫内发育开始,肾囊肿的体积大小和数量随着个体年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疾病早期肾脏的大小可能正常或稍为增大。进行性的囊性变破坏肾脏的结构而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以肾性高血压常见,并因此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变化,以3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35~45岁出现症状,也有迟至70~80岁才表现。当出现症状后,病情可以发展很快。本病通常分为三期:第一期无症状,第二期出现症状,第三期出现尿毒症。
遗传特点及发病率:
至少有三个与本病有关的基因,其中已明确的是分别定位于16p13.1和4q21-q23的PKD1和PKD2,其表达合成的蛋白分别是多囊素(polycystin)和多囊素2(polycystin2)。与PKD1基因突变有关的病例占85%~90%,而与PKD2有关的只占5%~15%。此外,还发现少数病例与两者都无关,说明涉及到尚未明确的第三种基因。与PKD1病例相比,PKD2病人的病情较轻,发病较晚。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达95%以上。如果患者活到80岁,其外显率可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0。该病占世界范围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例中的第三位。
诊断与治疗:
家族史、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提示本病。确诊可借助于X线检查、超声显象或CT检查。B超检查是本病产前和产后诊断的重要方法。多囊肾可以于中孕期以后任何阶段发生,最早作出诊断的病例是14孕周。通过检测PKD1或PKD2基因的突变可对本病进行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对于PKD基因突变未明确者,利用RFLP进行连锁分析,可进行产前诊断。
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控制高血压,及时治疗感染等合并症;晚期正确处理慢性肾功能衰竭。除非有严重感染、出血危及生命或并发恶性肿瘤,一般不切除肾脏。近年来,对本病采用肾移植获得一定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