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是奋战一线的天使
不惧疲劳,不惧危险
为病人解除痛苦,延续生命
作为他们的妻子/丈夫,
心里是否有委屈、不舍、担忧、支持?
今天,让我们从另一半的视角,
了解TA们。
我的当医生的丈夫文/择边
俗话说:知夫莫如妻。可回望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我发现我有点茫然了。比如说,他的“兔子心”是何时变成了“狮子心”的?他的“社交恐惧症”是怎么治愈的?他是人家口中的“细致入微”呢还是我看到的粗枝大叶?他到底是急性子呢还是慢性子?还有他对“大事小事”的界定,更是我们全家多年的困惑。今天我来谈谈我多重性格的丈夫倪一鸣——浙江大医院心胸外科主任。
(老照片)
据权威人士(我婆婆)说:他从小胆子小,曾在儿童公园的滑梯上爬上爬下几个来回,就是不敢往下滑。长大后不敢上过山车,更别说蹦极了,典型的胆小鬼一枚。听说当外科医生要有一颗狮子的心,掂量着自己的心只有兔子般大小,报志愿时果断报了内科。医院分配发生冲突时,“被迫”地当上了一名外科医生。这么些年来,他的心练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曾给父亲、母亲、岳母、舅舅和两个姨妈做过大手术。居然能做到心不慌手不抖,问他怕不?他居然牛哄哄地说:“台上躺着的是病人,我的注意力全在刀上了!”末了还加上一句“他们不怕,我为什么要怕?”
三十五年前入职报到的第一天,和科室同事见面,一讲话就脸红。落下一句评价:“像个女孩子”。多年后,他幡然醒悟,给自己下了一个中肯的诊断:“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我问了一下度娘,社交恐惧症有哪些表现?答案是: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回避社交。后两条量身定制很合。第一条对不上,他在作专业报告时,不论大会小会都毫无惧色,在台上可谓是妙语连珠,眉飞色舞,台下人听得是如痴如醉。医院的年终总结会上的发言,也是“吸粉”无数,“医院在我心中,医院怀中”、“开开心心地‘开心’,‘开心’开得开开心心”,是他流传甚广的名言。这“社交恐惧症”的诊断不知道还能否成立?
有种说法叫粗中有细,不知道是不是指的是他。每年的职工体检(忙时不去)都查出有一个巨大的肾囊肿。前些日子他一直感到右侧腰背部酸胀疼痛,吃了几天止痛片效果不明显,于是把肾囊肿当作了替罪羊,打算去做穿剌治疗。穿刺前的B超发现肾囊肿妥妥的位于左肾,多大的乌龙啊!他对自己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但对工作可是细致入微。他最常讲的一句话是“细节决定成败”。他曾经得意洋洋地告诉我:“科里手术,别说主刀一助,连二助三助的动作都立下了几十条‘军规’,非常的具体细致,杜绝了很多隐患。”这个我完全相信,心胸外科是高风险专科,这么多年来,他们的手术死亡率非常低,当然与这些“军规”不无关系。
(倪一鸣与妻子)
要让我评论一下他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这又是一个难题。他平时不性急,开车从不超速,对病人更是耐心倾听,细致解答。但据说一上手术台飙起刀来就像开了挂,换二尖瓣11分05秒、换心脏19分钟就能完成关键步骤。同行们说这两个数字都是很牛的记录。
按常人的想法,医院主任的家人看个病、配点药应该是很方便的事。但我们家不是。他立下的规矩是“小事自己解决”,但大事怎么办没说,什么叫大事,什么叫小事也没定义。偏偏我们家里的人认为自己能解决的事都是小事,包括日常配药,小毛小病的诊治。全家人都知道他忙,也体谅他,不给他添麻烦。后来发生的事让他长期深感内疚。那次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肩胛骨骨折,怕影响他的工作,医院工作的表妹帮助。他得知后万分焦急和自责,很久都不能释怀。看来我们全家还要好好定义一下大事和小事,毕竟有时让他兼顾一下家庭,能有助于他成为“事业家庭兼顾型”的好医生。
我丈夫为什么会拥有上述的多重性格?我理解为他为了做好工作努力将自己变得更适合心胸外科医生这个职业,而这份职业早已经成为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善良、有才、有情、有爱、有趣,他的同事称他为“像花一样的男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口碑极好,拿过“金刀奖”、“中国医师奖”、“行业全国先进奖”等无数的奖项,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既然如此,这种多重性格还是随他去吧。
(倪一鸣母亲和倪一鸣儿子,三代行医,三代浙大人)
家人眼中的“健康守护者”文/顾正青
我的爱人是一位外科医生,从事外科工作已经三十一年,我深知他的从业初心是做一位好医生,他切切实实做到了!三十多年的悠悠岁月,他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每天他都是家中第一个起床的人,匆医院,因为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早早地候在病房等待他的诊治,只要不出差,他风雨无阻始终如一地坚持。
(沈岩与爱人)
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肝胆胰外科是风险最大、术后最容易发生并发症的外科专业之一。因此,三十多年来他不断钻研技术、出国深造、汲取知识、创新开拓。我知道在同行中他的技艺精湛,但总是谦逊低调,他平时寡言少语,但又充满自信。他的自信来自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大患者的充分信任,他的自信更是来自一万多台外科手术的经验积淀和精湛娴熟的手术技巧,无论面对多难的手术和术中突发的风险,他总能坦然面对,沉着应对,屡屡化险为夷、去除病患、挽救生命,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放下饭医院抢救患者,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为了他心中的患者而放弃和家人度假旅游的安排。他作为肝移植团队主要骨干之一,完成的肝脏移植手术已超过多台,高难度的移植技术日臻精湛,不久前他仅用时3个小时就完美地完成了一例肝脏移植手术,为我国肝移植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了一份力量。
他深知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为了守护患者的健康必须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记得H7N9流感流行的那一年,一位患者突发腹内出血的紧急情况,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主刀的重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完成了省内首例接受手术的H7N9患者。事后我问他不怕被感染吗?不怕传染给家人吗?他说有担心,但别无选择,他不做别人必须要上,没人做患者就没有救了。朴实无话的语言反映出他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珍爱生命、永不放弃是他的医路初心,许多肝胆胰肿瘤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中晚期了,不少患者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他总是细心分析病情、精心制定方案、耐心疏导心理,不放弃一线希望,通过施行各类高难度的手术,攻克各种疑难复杂的病例,使得许多患者远远超出了预期存活时间,为患者在黑暗的失落之洋,擎起伟岸的希望之塔!他也成为了广大患者医路上值得信赖的医生朋友。
他不仅尽心尽力为本单位患者服务,还常年放弃周末、医院、医学会、党支部和民进支部组织的各种医疗队,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播到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记得又一次他携带手术器械,历经近8小时的长途跋涉,亲赴医疗条件落后的贵州赤水为患者成功施行了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作为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他坚持每年赴各地传授创伤救治经验,指导创伤疑难患者的抢救治疗,推进我省创伤工作的发展。
每每看到他取得的成绩都暗暗为他高兴,而每每看到他疲惫的样子,总是不知道如何安慰,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广大患者的认可,他收获了众多的荣誉: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浙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浙一人”、浙江大学“好医生”、国家创新团队成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我的眼里他永远是患者的“健康守护者”,在第一个医师节到来之际,祝愿我的爱人和所有的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节日快乐!
我也“双下沉”,带子求医,陪夫过年文/浙大一院呼吸内科陈水芳妻子
年2月春节前夕,儿子病了,高热不退。虽然知道远在北仑“下沉”的医生丈夫很忙,但面对病况进展的患儿,想必是“时候”将其马上“召回”杭州履“责”了。可电话那头却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他说:“儿子虽然高热不退,但我自信有能力治好他的病,到北仑来治病吧!况且我作为浙一“下沉”北仑分院的新领导,也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春节值班工作,还是你们一起过来这里看病过年吧。”作为一名自认为了解医生情况的妻子,也不免觉得丈夫此时这种选择的“狠心”,一般医院治疗呀。但考虑到他平时对人对事的优良“本性”和信任,尤其是北仑分院经浙一托管成功的“枕边信息”,最终还是同意自行前往北仑“会师”,一边沉下来陪子住院看病,一边沉下心陪夫值班过年。儿子病的很重,常规药物用了还是不起作用,最后竟然动用了王牌药“泰能”才控制病情,后来我这位医生丈夫分析可能与自己医疗职业暴露并接触各种严重致病菌或特殊耐药菌有关,这应该也算是对医生家庭的额外“收益”吧,当然这种收益一定是负向的,希望越少越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妻子,虽然有些埋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如果医生节日期间也“好好休息”,那谁来“保卫”大家的健康?谁来减轻广大病患的痛楚?谁来保证百姓随时就医的需求?
当然,我应该还不算最理解,其实有比我更值得动容尊敬的家人,虽然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她们用真爱诠释出什么是真正的理解。我先生的母亲曾因车祸致多根肋骨骨折,却并未第一时间通知爱子医生,而医院多次往返诊治,为的是尽量不打扰他,因为她知道他忙,直到2月病愈后才告知,这就是爱!真爱!伟大的爱!还有一次,也是这位婆婆,曾经预约一早赴浙一口腔看病,本来丈夫答应陪其看病,但那天因为抢救病人实在脱不开身,只有一句“妈妈等着”相伴,直到午后才“照顾”上她看了病,就是亲朋好友也不一定有这般耐心等待和充分理解啊,但母亲的爱能理解!
我骄傲,我是医生妻子!我骄傲,我也做出了贡献!
看完上面的故事,
有没有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采访了两对年轻的医生夫妻
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
《医疗界的高颜值夫妻过节有话说!》
《二胎出来了!医生爸爸却还没赶来!原来......》
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意义深远,不仅对加强医师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改善医患关系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而且也将极大地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浙大一院广大职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严谨求实”的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砥砺前行、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继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内容来源:浙大一院
封面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欢迎转发
更多资讯:
一生攀登医学高峰!马亦林教授、李兰娟院士、陆琦教授荣获浙江省“医师终身荣誉”称号
致敬“医师节”
真感情,真帮扶,真服务!群众满意度百分百!浙大一院与三门县携手再赴“五年之约”!
会不会好好吃饭?这几个饭桌上的误区要知道!
行医不易
家属更不易
请对他们多一点尊重和理解!
浙大一院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