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泌尿外科的发展史

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Medicine)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产物,涉及临床众多专业。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由放射设备引导的介人放射学,还涵盖了超声介入、磁共振介入、内镜介入等其他技术。虽然介入医学的历史较短,但与其他新兴专业一样,也经历了萌芽、发展、确立、快速发展等几个阶段。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其研究领域逐渐明朗,范畴亦初现雏形。

西方早期的介入思想,可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代。人们曾尝试使用芦苇等天然管茎对狭窄的尿道扩张“成形”,引流尿液,解除梗阻。此后,古希腊的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约公元前年一前年)在他所著的《瘘论》(OnFistu-las)等书籍中精确地记述了利用窥器、探针,对直肠瘩的栓法治疗。这是关于古代栓塞技术最早的记载,其思路与现代入理论已极其相似。经过希波克拉底之后约年的发展,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年,伦琴发现X线,这一发现被迅速应用于医学检查。X线的应用为介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9世纪,随着细胞病理学的发展,经皮穿刺活检术出现。年,Leyden首次采用盲穿技术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并成功获得肺炎双球菌标本。年,Menetrier尝试应用此法对肺癌患者进行活检,但因定位不准,成功率低而未能推广。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技术,当时仅能对较表浅的或较大的病灶进行穿刺。年,Blady首先在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了肺穿刺活检。由于X线透视技术的引入,病灶得以准确的显示和定位,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

泌尿系统的血管性介入技术是与其他器官的血管介入技术同步发展起来。非血管介入治疗的历史则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泌尿影像技术的发展,介入泌尿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年Goodwin详细描述了16例经皮肾穿刺造口操作。70年代B超出现后,就开展了B超引导下的经皮肾囊肿穿刺和肾穿刺造口。年Fernstrom和Hohansson报道可以通过经皮通道取出肾孟结石。80年代CT和MRI进人临床后,就可以精确地对肾脏、肾上腺占位穿刺活检了。

早在年Wild和Reid首次报道经直肠腔内超声诊断前列腺疾患,从而开创了泌尿系统腔内超声的临床应用。年Berlyne在尸体上进行了肾定位和穿刺研究,认为超声定位穿刺对于X线显示无功能肾脏的应用有良好前景。此后Hannover在A,B型超声定位下作肾脏活检,成功率为97%。年,Watanabe等首次应用旋转式直肠探头扫查前列腺获得成功,此后,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直肠超声已成为当今前列腺影像诊断的主要手段。年Home和Goldberg研制出带有中心孔的穿刺探头,在B型声像图像中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病灶和穿刺针尖,显著地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这是临床超声导向穿刺术的开端标志。此后,Bahiman进行64例超声引导下肾脏活检,成功率达97%。Kristensen等报道肾脏活检成功率为96%,肾癌诊断正确率为82%。

气Goldberg等报道了肾囊肿的超声引导穿刺技术。年Holm和Pedersen等报道引导穿刺诊断肾脓肿,并经穿刺针向病灶内注入抗生素取得满意疗效。对肾后性尿毒症患者开展了超声导向经皮穿刺留置导管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同年,Holm和Nothered首创经尿道的膀胧腔内超声检查,至今它在膀胱癌的分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年Cook等报道超声扫描在肾结石切除术中可以精确地进行结石定位,减少手术本身引起的肾实质和血管损伤。年,Watanabe,Sawamura和Saitoh等利用实时机械扇扫探头附加导向装置进行肾穿刺和肾造口术及前列腺活检术等经皮穿刺手术。年Holm和Kristensen主编的《超声导向穿刺技术》专著正式出版。

年Holm利用特殊导向装置附于直肠探头上,进行经会阴穿刺活检,具有高度准确性,对于体积小,位置深的前列腺癌活检尤为重要。同年,Bean报道超声导向穿刺注射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肾囊肿。年中林昌平阐述了经尿道超声断层法对膀胱肿瘤分期的观察和判断标准。年Holm报道超声引导在前列腺癌肿内植入I25微粒治疗。80年代初,Sekine等首次开发使用经直肠线阵纵向扫描仪,可清晰显示膀胧颈、后尿道、前列腺,并可实时观察盆腔软组织的活动。年第三届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形成了超声医学的新分支——介入性超声。年,Holm和Kristensen主编的《介入性超声》专著正式出版。年Goldberg和Liu率先开发了非血管内微型超声探头应用于上尿路腔内超声的临床诊断。

经皮肤对内脏器官进行穿刺始于年,创始人是丹麦的伊威森(PoulLversen)和罗尔姆(Rohlm)。他们用自创的负压抽吸式穿刺针对活体肝脏进行了成功的穿刺,开创了对内脏器官进行穿刺的先例。年,伊威森和布伦(ClausBrun)使用针穿刺法经皮肤采取肾活体组织,成为肾穿刺活检的奠基人,在肾病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此后肾活检逐步普遍展开。

20世纪初,Hasheck、Beichroder等先后尝试开展动脉造影和动脉内药物治疗。年,Brook采用50%NaI完成了首例股动脉造影。年,DosSantos经皮直接穿刺腹主动脉进行动脉造影,从而完成了首例经皮穿刺动脉造影。该技术避免了皮肤切开,是介入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

年,外科医生Brooks在手术时首次应用肌肉片栓塞创伤性颈动脉一海绵窦瘤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栓塞术的历史先河。由于栓塞物质、输送和释放器械等相关研究的制约,栓塞术在此后30余年内发展缓慢。

20世纪40年代后期,瑞典学者Jonsson率先使用套管针经皮穿刺颈总动脉,通过细银线引导外套针行主动脉弓血管造影。年,Peirce和Bierman又分别完成了经皮置管术和外科手术辅助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并进行化疗药物注射。

年,瑞典Seldinger医生(-)首创了用套管针、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血管造影的方法,这一方法大大简化了介人操作,提高了安全性,具有突破性意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Seldinger技术已被应用于许多器官,如:经皮经肝胆管造影、经皮肾盂、输尿管造影等,对介入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美国放射学家CharlesDotter(-)首次应用经皮穿刺插管、同轴导管扩张治疗一名83岁妇女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获得成功,狭窄血管再通并恢复正常血运。该技术的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亚专业—血管成形术的创立,为现代球囊导管扩张术和金属支架置入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从此以后,介入技术逐渐引起医学界重视并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鉴于Dotter研究成果的开创性贡献和意义,现代医学界将其誉为介入放射学奠基人,同轴导管扩张术的成功,被认为是介入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年,瑞士放射学家AndreasRGrV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并应用于血管成形术。由于球囊导管操作简便并克服了同轴导管的缺点,使经皮血管成形术在临床得以推广。这一发明引发了医学界的“气囊热”。年,Gruentzig又首先将其应用于冠状动脉,继而在欧美普遍开展起来。年,Dotter首先完成了不锈钢圈置入犬动脉的实验。这一实验的成功标志着血管内支架研究向前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年,他又提出了“温度成形”概念,首创镍钦记忆合金螺旋管状支架。年,Wright和Palmaz分别报道了不锈钢Z型自涨式和球囊扩张式支架。此后一些新型支架相继问世。支架的使用克服了球囊成形术后早期出现再狭窄的缺点,受到了临床的广泛







































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by/3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