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说起体检
很多人都会年年体检
很多单位也会组织大家每年体检
不过,很多人体检完都没有发现问题
但却突然有一天查出癌症
大家不禁纳闷
为何年年体检正常还患癌?
癌症发生的首要风险因素是什么?是:年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到80岁达到发病高峰。
都说癌症是“老年病”,但近期一项研究再次刷新认知:癌症的祸根可能早在我们孩童时期就已埋下。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SahandHormoz团队重建了2位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谱系。得出惊人发现:其中一位34岁的患者,他体内的癌细胞大约是在25年前,也就是9岁时,获得了关键突变。另一位63岁的患者,则是在19岁前后就获得了关键突变。
近年来,多项相关试验证实了癌症的驱动基因早在我们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潜伏”在人体内,经年累月的不断壮大,最终发展为可怕的癌症。
那么,癌症究竟是怎样一步步逼近的?我们身边引发癌症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在癌症发生前,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
癌症,基因作祟的产物
我们知道人是由40亿-60亿个细胞组成的,人体内约有31.6亿个碱基对。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一些致癌物质以及DNA自发的脱碱基脱氨基,都会让我们的DNA发生损伤。虽说,DNA的损伤有修复机制,但也总会有漏网之鱼。
其实大多数基因突变是中性突变,没什么危害。但有一些突变,会赋予细胞生存优势,让携带这一突变的细胞越来越多,这就是癌变的第一步。等这些细胞逐步获得更多的突变,最终细胞增殖彻底失控,也就成为了癌。
总结癌症的发展史,从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从轻度不典型增生,到中度、重度不典型,再发展为原位癌,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由于大多数癌症早期没有差异性的明显症状,很多人容易忽视,加之没有进行有效的体检筛查,就会造成“癌症一发现就已到晚期”令人遗憾的情况。
究竟哪些高危因素在“滋养”癌细胞?
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都有癌细胞,强大的免疫细胞就像人体的“巡警”帮助我们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然而,狡猾的癌细胞会免疫逃逸,我们身边的一些致癌因素也在损害DNA,助长癌细胞的生长。
年,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赫捷和陈万青在TheLancet.GlobalHealth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分析了23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可分为行为因素,饮食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及感染因素等5大类。
总结一下就是:
(行为因素)
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饮食因素)
摄入不足:水果、蔬菜、膳食纤维、钙
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
(代谢因素)
体重超标、糖尿病
(环境因素)
PM2.5污染、紫外线辐射
(感染因素)
1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6种病毒: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
2种寄生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我们如何阻止癌症的发生?
此前的研究“癌症在我们9岁时就已埋下祸根”的研究者们表示:“如果患者在突变发生40年后才发展成癌症,我们能更早发现吗?我们能否在病人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之前阻止癌症的发展?”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一个人从40岁开始,患癌概率显著上升,
按照85岁的寿命计算,人一生累计患癌的概率是36%,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至少60%的癌症发病源于生活方式,
1/3以上的癌症可以通过规避危险因素来预防。
肿瘤预防,理想状态是在癌前病变时就能发现并干预,不让癌前病变发展为癌。通过精密的体检、科学的评估、生活方式的管控、家族遗传学的系统分析,帮助您评估癌症风险、大幅度降低患癌风险、减少晚期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普通体检≠防癌体检
健康体检不等于癌症筛查,常规健康体检的侧重点主要在体格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和糖尿病等方面,而没有放在癌症筛查方面。
此外,健康体检的常规设备难以发现早期肿瘤。人体肿瘤从一个正常的组织细胞演变成一个直径0.5~1厘米左右的实体瘤,大概需要8~10年,在这个过程中,早期难以被B超、X光所看到。体检中人人要拍X线胸片,但事实上,一个只有芝麻大小的肺癌,通过X线胸片是看不到的。
肺癌—低螺旋CT
很多人通过X光片来筛查肺癌。但是由于胸部X光片分辨率低,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能用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早期筛查意义不大。
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金先桥
用CT检测肺癌,其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因此,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低剂量螺旋CT。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也建议,肺癌高危人群,要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胃癌:胃镜+活检
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做胃镜,甚至当医生让做的时候,还会尽可能的拒绝。一想到要将一根管子从嘴巴伸进胃里,就觉得难受、恐惧。
但是,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而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国外,我国筛查胃癌的“金标准”——胃镜检查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导致90%以上的胃癌患者发现即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20%。
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及20%,而90%的早期胃癌是可以治愈的。令人痛心的是,我国90%的胃癌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欧平安
胃镜检查是胃部疾病诊断的一线方法,通过胃镜+活检筛查,胃癌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一定要及时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千万不要等到病情恶化时才考虑做胃镜。
肝癌:甲胚蛋白+肝脏超声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肝癌因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具有病情隐匿、进展快速的特点,等到肝病损伤达七八成时,才出现症状,往往已属于中晚期,这让很多患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其实,单纯腹部B超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而且B超对于大肝癌与超大肝癌容易误诊。而且,B超检查结果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和分辨的限制,这也会影响诊断结果。
医院副院长、超声科副主任医师:王枫钊
查肝癌需要做“甲胎蛋白+B超”联合检查。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则会使大约20%左右的肝癌患者漏诊,因为只有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根据多年的临床实验证明,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也建议,肝癌筛查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高危人群每6个月筛查1次。
肠癌—肠镜
作为肠癌检查的有效手段,大众对于肠镜的接受程度同样不高。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强调,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乳腺癌—钼靶检查
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
医院院长、甲乳外科专家:孙太明
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自摸自检、B超、或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针对普通人群,《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推荐40-45岁的女性应每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45-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
前列腺癌—PSA筛查+前列腺超声
对于健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筛查早期癌症,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因为PSA价钱更加低廉,排除假阳性问题,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宫颈癌—HPV+TCT
南京军区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国平
相比其他癌症,宫颈癌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早筛、早治而消除的癌症,即感染乳头瘤病毒(HPV),这意味着针对病因可以早期防治。目前国际公认最安全的宫颈癌筛查采取细胞学检测(TCT)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学检测联合筛查的方式。而在美国指南中也是将HPV+TCT两者联合筛查作为精准筛查或者二级防控宫颈癌的最好方式。
呼吸内科
金先桥
擅长:肺部疑难疾病诊断与处理;难治性咳嗽;呼吸困难;胸腔积液;肺结节诊断分析。经皮肺诊断检测肺部疾病病理分析,肺结节CT图像处理。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消化内科
欧平安
擅长: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超声诊疗科
王枫钊
擅长:心脏、颈部和四肢等外周血管、甲状腺、腮腺、乳腺、睾丸、腹部器官、妇科疾病(含阴超)、直肠腔内、胃腔内及新生儿颅脑的超声检查;肝囊肿,肝脓肿,肾囊肿,肝癌等多种疾病的超声介入治疗。
出诊时间:非固定,需提前致电-转预约
甲乳外科
孙太明
擅长:乳腺微小病灶和钙化灶的立体定位活检;乳腺癌保乳手术和乳腺癌根治手术及中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乳腺整形手术(巨乳缩小术、乳头内陷矫正术、乳癌术后I期、II期再造术和隆乳术);乳腺肿块的微创手术;并对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有独到的见解和独创的治疗方式,取得显著的疗效;擅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根治术、桥本甲状腺的综合治疗,增生性疤痕的注射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特需门诊、周四全天专家门诊
妇科
吴国平
擅长:妇科良性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诊断继综合治疗(手术、化疗、介入等);高危产科的处理及抢救;妇科内分泌治疗(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不孕症的诊断及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女性张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宫腔镜、经阴道切除子宫、阴道壁修补等各种微创手术。
出诊时间:周三全天
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信息交流,不构成对任何医药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或广告宣传。有关疾病、治疗或药品的专业问题,请咨询医生或有专业资质的医疗人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