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2.html
端午将至,今天给大家讲讲端午节和中医药那些事儿。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从古自今流传的习俗民风中,有很多和中医药相关,那么,端午节如何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养生呢?
吃粽子是端午节象征性的食物,也是华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剥开清香的粽叶,柔软的糯米,此情此景不禁将我们带入浓郁的节日氛围,同时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其实糯米也叫江米,同样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性温,营养丰富,糯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人体必需物质,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促进宗气的生成与输布,同时也可用于止虚汗。
中药:糯米稻米(《别录》),江米(《本草原始》),元米(《随息居饮食谱》)。
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种仁。
甘,温。入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内服:煎汤,1~2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但因糯米属黏腻之品,切不可多吃,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生活中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药食同源的植物,如健脾消食的山楂、和中补虚的大枣、养肝益肾的枸杞等,不仅可以改善口味,也能对我们的身体有所帮助。
有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多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也是中医常用的中草药,其性温,具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草加工制成的艾绒、艾条等均应用于中医临床,其对于实寒性的胃痛、腹痛均有良好的效果,经常着凉腹痛的人可以试试,同时,经常痛经的女孩可用艾柱灸肚脐下关元、中极等穴,也可有效缓解症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要慎熏艾叶,以免引起过敏而使病情加重,同样地,因其性温善行,热证、出血、孕妇及皮肤病患者则不宜艾灸。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五色绳的系法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在长江流域,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雄黄味辛、苦、平。有毒。归心、肝、脾、胃、大肠经。具有败毒抗癌、祛痰镇惊、杀虫疗疮、消炎退肿。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雄黄酒具体的制作方法鲜为人知。而雄黄因其毒性,现代医学也同样认为其毒性不宜饮用。除内服外,雄黄外用治疗蛇虫咬伤和皮肤疾病的效果颇佳。饮酒的话,这里建议可以改饮黄酒,其温经散寒、疏通经脉的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黄酒喝之前需要“烫一烫”,这样不仅功效更强,味道也更佳香醇。
佩戴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所谓香囊,就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雄黄、冰片、樟脑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外包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如今,市面上销售的香囊成分不尽相同,无论哪种,选购时都应有所鉴别、取舍。有些香囊是纯香料制作,过敏体质的人,不宜佩戴。此外,孕妇应禁用香囊。
●党领导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为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制定实招硬招●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为民间中医转正开启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