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Smiddot第期高晋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31分钟

本文首发于海大TSS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前言」

文章内容有些长,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重点部分已标注★。

「目录」

1.用好经验贴——为我所用,唯我独尊2.了解好考试情况——知己知彼,有的放矢2.1★基本原则:在备考中领会2.2做好自我认识,提分要讲次序2.3.★目标院校及专业考察内容3.我的考研策略和时间安排3.1政治备考3.2英语一备考3.3★哲学综合备考3.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备考4.其他4.1做好心态建设——一张一弛,日拱一卒4.2不要对任何重点掉以轻心4.3好研友可遇而不可求

「基本信息」

姓名:高晋豪本科专业: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最终去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奖荣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上海市二等奖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上海市三等奖临港五校“五四精神与时代召唤”征文演讲比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上海海事大学校内赛特等奖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团干部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笔者初试分(2#),复试91.9分(1#)。其中英语一:74分;政治:78分;哲学综合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分。我的备考时间可以说比较短,也可以说很长。说短是因为我是在去年7月13号才正式开始备考的,并且由于家里的一些事情,所以中间回山西,去北京等等大概花了将近20天的时间,因此整个复习时间其实还不到五个月。说很长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读书,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三年多来阅读到的书籍在备考过程中极大地减轻了我学习和理解的负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备考时间约等于我的整个大学时光。在跨考哲学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摸索以及前辈同侪的帮助,我最终得以一战上岸。现在想来,虽然自己学习的专业是哲学,但是跨考中的一些思路是共通的,常言道,见者有缘,这篇经验分享我将提供一些跨考的基本的思路,并以自身的经历来对这些方法进行说明,希望可以给跨考考生一些启发和帮助。

PART1

「用好经验贴」

齐白石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考研经验的学习。首先必须要承认,经验贴是非常重要的。前人踩的那些坑很大概率还会被后来人再踩一遍,前人探索的出路到了来年很大概率还是那条出路,所以充分地从经验贴中学习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对考研过程形成一个虽然抽象,但也初具轮廓的整体性的认识,对考研的备考还是非常有帮助的。以笔者为例,去年的备考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经验贴,不仅有哲学,也包括中文、历史、新传、法学等等,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启发。由此,我对整个考研过程的大体的时间安排有了一个粗略的判断。这样的判断让我得以在恰当的时间点及时转换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虽然我的备考时间比较紧张,但仍然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不仅如此,在大量阅读经验贴之外,我们还应当精读部分经验贴,这样的经验贴的作用乃是为了帮助我们“定位”。仍以笔者为例,在备考过程中,我常会翻看几篇经验贴,目的是为了看学长学姐在某个时间点大概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以此对照自身的情况,然后相应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如果过慢则抓紧追上,如果过快则慢下沉淀。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不是盲目的,考生也绝不能将经验贴视为神物。但实际上,许多考生在准备考研时还是高考的思路,老师带到哪里,他就学到哪里。因此这样的考生常常会以为所有的学习安排都按照学长学姐的备考时间点来设置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任何对经验贴的学习和阅读都要秉持一个原则——“为我所用,唯我独尊”。要知道,经验贴的主人往往是这样:跨考法学的,可能几年来出于兴趣而阅读了大量的法学专著,因此对专业知识的领会可能丝毫不亚于本专业的优秀学生;复试逆袭的,可能几年来参加了大量的比赛,因此不仅有相当充分的答辩经验,而且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每个考生的基础、自学能力、擅长的题型以及不同年份学校题目的设置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盲目地去模仿某个经验贴,而惰于或者怯于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恐怕最终的结果不会让人满意。所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切所谓的经验贴又或是机构、朋友好心为你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等等都是意义有限的,它至多是一种“启发”,而不能代替考生自己的上下求索。因此任何所谓的方法、策略、安排绝不能随意地进行套用,相反,它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以及跨考专业的性质进行微调,而如何进行微调乃是每个读者自己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考生自我认识的深度、对整体情况的把握、抗压能力的强弱等等都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PART2

「了解好考试情况」

2.1★基本原则:在备考中领会考研归根结底是一场考试,这种考试的明显特征是形式大于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一切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都无法化成分数,那么对考试而言,这样的领会就是0。实际上,我所考的哲学学科就存在着大量的“反面典型”(这里没有任何的嘲讽之意)。像北大复旦这样的哲学重镇,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考生报考,而这些考生里不乏阅读过大量哲学原著,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大神,可是在初试中,他们的分数却未必会占据优势。这是因为哲学有一种触发人开始思想、开始领会的诱惑,在领会中,你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话,与康德、黑格尔交流,虽然脑力疲惫,但情思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好不自在。只可惜,当考试铃一响,真正的大神也许仍然可以挥毫泼墨,写就高分试卷,但如若修为一般,恐怕只会产生一种感觉:面前的题目是如此的熟悉,但就是茶壶里煮饺子,什么都倒不出来。我想,恐怕不仅是哲学,许多其他科目的考生也是如此。这里的误区在于:并不是说只要在看相关的专业内容就是在复习了,如果所看的内容压根无法换成分数,那就约等于没有复习。我在考研期间也曾翻阅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但每次翻开之前我都会告诫自己:这不是在复习,这是在放松。当然,不能否认领会的作用,因为备考和领会本就不是截然分开的事情,好的领会可以更好地帮助备考,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复试阶段,越是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越是会考察学生的领会深度(但仍是基于备考,因而还是形式大于内容),因此,纯粹的死记硬背显然绝不是正确的出路。那么,究竟如何调节备考和领会的关系呢?我的原则是“在备考中领会,而不是在领会中备考”。也就说,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辅之以领会,并且最好是在备考中完成领会,而绝不要颠倒了次序。在复习时,一定要常问自己:如何将眼前的材料化为分数?否则复习大半天,只是堆砌一些印象模糊的材料,即便略有所得,也无法换来可观的分数。今年复旦哲学综合考试有一道选做题“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作品的起源的理论”,笔者虽然读过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但由于只读过一次,而且没有做过细致的梳理,所以即便写出这道题,估计得分情况也不会太理想。像文科类的考试,诸如中文、历史,法学、哲学等,考生越是热爱所学的专业,越是容易在宝贵的复习阶段走领会大于备考的路线,但最后的结果往往却是不遂人愿。其实,倘若真的热爱,何不在备考时专心打好底子,待研究生入学后,再做领会,那时有前辈指点,有同好交流,岂不更好?2.2做好自我认识,提分要讲次序提及备考,首要的工作永远是“认识你自己”。在选定院校专业,制定学习计划之前,有必要清楚自己有哪些积淀,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这样的工作会极大地提高备考的效率。笔者在考研之前,梳理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而后,我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设置了自己的考研计划,根据对内容的熟悉度来分配精力。比如我大一时曾反复阅读《毛选》、《邓选》,还有一系列的党史专著,所以我对政治的备考比较有信心,我想我对这套体系的熟悉程度已经足够我应付研究生考试了。因此,我分配给政治的备考时间也很少,而最后,我的政治分数是78分,完全没有给我的考试拖后腿。试想,我若是不清楚分析自身情况,非按某个政治高分的学长学姐的经验来学习政治,恐怕它将挤占我学习专业课的大量时间。那时,我的政治分数至多再提5-10分,而专业课却可能丢三四十分,这笔帐很不划算。其实,专业课也好,公共课也罢,考研考试的内容都是比较繁杂的,所以,对精力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的英语底子很好,那就不必非把真题三刷四刷,不如看看自己较为薄弱的专业课或是政治。如果你是文科出身,精通背诵,那么背诵时间就可以适当压缩,分配给更为薄弱的政治、英语。(当然,如果你全都薄弱,最好的办法就是早点开始复习)要知道,从50分提到60分和从90分提到分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考研不过是一场应试考试,初试的总原则就是总分越高越好,所以提分的原则永远是先易后难,考生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更不必试图去“证明”自己。2.3★目标院校及专业考察内容所谓知己知彼,上一部分要完成的工作是知己,这一部分要完成的工作就是知彼了:你的目标院校层次如何?历年报录情况如何?初试出题风格如何?院校学术路径如何?初试压不压分?在这个阶段,许多问题你都要提给自己。考研就像相亲,情投意合最重要,因此考生对目标院校的情况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不会做一些一厢情愿的事情。笔者将以自己的备考经历为例,说明这一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介绍备考复旦哲学学院的一些经验。1.了解院校层次和专业实力,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考研的难度。这一工作的开展,基本上要参照三个维度:院校层次、专业实力、专业热度。显然,C9院校、A类及以上专业、非常热门,满足这类要求的院校专业,报考难度一定是最大的,考生如果有志于此,一定要尽早准备。从笔者的情况来说,我认为如果有同学有意考复旦哲院,那么是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的,北大和复旦哲学的考研难度基本可以说冠绝全国。首先是推免生比例进一步扩大,所以今年复旦中哲、西哲、马哲三大方向的统招人数只有1-2个(推免生基本是每个方向7-10个);其次是报考热度较大,中西马整体的报录比都比较高,考生的实力也都较为强劲,还有不少二战考生;第三则是试题难度较高。笔者今年可以顺利上岸也是有运气成分的,所以假如想要报考,一定要注意方法、充分准备。2.了解院校出题风格和学术路径对于统考类的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由于报考人数很多,因此许多机构、包括大量的往届考生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所以这类考生无须在这个工作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坐享其成”即可。而对于许多自命题的专业,如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乃至许多理工科的专业,不同学校由于学术研究的路径、重点等不尽相同,所以出题风格都会有不小的偏差。以笔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有的院校在考察马哲时,偏重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升华版;有的侧重于马哲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起至今的发展过程;还有的院校,比如复旦,则是注重马克思原著的阅读和考察以及马克思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思想史中的位置。因此,不同的考察路径就决定了考生要选择不同的备考路径,那么,如何获知院校的考察路径呢?笔者有两种方式。其一:反复阅读历年真题,并参照阅读其他院校的专业真题。像笔者上述总结的马原理、马哲史、马原著三种考察方式就是在对真题的反复分析中总结出来的,而这样一种分析,我后来发现与不少考研机构的分析是不谋而合的。事实上,当这种区分澄明之后,整个备考的思路也就豁然开朗了,你将清楚地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从而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其二:反复阅读相关论文。在论文中,我们可以发现院校老师偏好的研究方向以及该校主流的学术观点。笔者在备考期间反复阅读了吴晓明、王德峰等老师的论文、专著,发现复旦偏重于对马克思早期文稿的考察,比如《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对这三本原著的阅读和理解就成了我备考时的重中之重。笔者的《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记录接下来,笔者将重点介绍复旦哲学的考察特点。复旦哲学的考试有两门专业课,第一门是哲学综合,这门考试所有报考哲学学院的考生,不分专业方向都要考;第二门是专业课二,这门考试中,不同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报考中国哲学的考中哲,报考逻辑学的考逻辑学,笔者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复旦的哲学综合考卷是有些难度的,尽管是选做题,但它的范围较广,涵盖了马哲、中哲、西哲、宗教学、美学、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学科方向,而且考题也出得很有水平,不偏不怪,却很有区分度。复旦大学哲学综合考题比如今年哲学综合论述题的第一道题: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一般说来,如果不是马哲方向的考生,对《手稿》的了解可能多数局限于像“异化劳动”这样比较常见的点,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不得不绕着走了,有的考生甚至可能会出现九道论述题只能做出两道这样的情况。而我目前知道有不少考生在专业课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后哲学综合却没有达线(90分),遗憾落榜,令人十分惋惜。在这里,还要提一下复旦哲学的两条基本特点:第一是强调思想史中的定位和联系,第二是强调哲学原著的阅读与领会。如果有志于报考复旦,一定要充分把握上述特征。所谓强调思想史中的定位和联系,比如今年的哲学综合中有道论述题:笛卡尔方法论原则的发展及意义。这道题的常规做法是答出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肯定无法获得高分。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分数,就需要答出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比如皮尔士、胡塞尔等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和发展。所谓强调哲学原著的阅读和领会,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初试中,比如笔者的专业课二考试,每个问题都是“原著+片段概述”的形式。比如“《手稿》…国民经济学家和黑格尔共享同一前提…”、“《资本论》…鲁滨孙神话…”等。所以,如果考生只是泛泛地看些马原理、马哲史的教材,而没有真正去阅读马克思的原著,恐怕碰到这样的题目是连思路都没有的。其次,在复试中,老师会直接问你读过什么原著,如果在这时说没有读过,或者说读过某本书,但在后续的问答中却支支吾吾什么都说不上来,那么复试时估计也难以拿到比较好的分数。考虑到现在复旦哲院各个专业的统招名额只有1-2个,所以不读原著在复试中是非常吃亏的。(当然,以复旦今年的命题形式,估计也难以通过初试)。以上两个特点,想要报考复旦哲学的考生一定要切记。

PART3

「考研策略与时间安排」

这一部分,我将写出我的考研时间安排,以供各位参考。政治和英语部分可能参考价值不大,可重点看专业课部分3.1政治备考我的政治是78分,选择题估计在45分以上,大题写的一般。备考前的基础:《毛选》五卷(笔者还写过书评若干)、《邓选》三卷、习的相关论述摘编数卷、朱镕基、李瑞环的著述数卷、中国近现代史专著若干以及其他相关著述若干。时间安排8月——11月:断断续续看完徐涛的视频(思修未看),辅之以肖秀荣0题(思修和毛中特的后半部分未做)11月——12月:1.政治历年真题选择部分(过去13年):许多人都说政治真题意义不大,但任何经验都不可盲信盲从,而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可行性。我刷真题是为了决定要不要去刷市面上大量的模拟题,但当我十年前的几套真题也做了40+时,我意识到我根本没有必要去刷模拟题,节省下来的时间不如再看几篇专业论文。2.肖八选择题、肖四选择题+肖四大题背诵3.2英语一备考我的英语是74分,主要是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丢分。备考前的基础:大二时,笔者坚持背过一年单词,词汇量为10+。虽然我的听力、作文都很一般,但是阅读还算不错,六级裸考,我的阅读部分是分左右。所以我也没有在英语一上花太多的时间。时间安排:8月——11月:1.英语一真题从98年-15年一刷2.刷题时把不会的、不熟的、一词多义的单词全部整理成EXCEL,方便后续背诵3.11月初开始准备英语作文,我买了见山学长的模版,并将作文手册里的四篇主要文章整理成了一页纸,包含开头(4句)、论据(4块共15句)、总结(3句)三个部分共22句话,考试时只需7-8句话即可成文。11月——12月:1.英语一真题05年-15年二刷,16-19一刷2.继续整理+背诵刷题时不熟悉的单词3.随机抽取题目,练习套用整理好的英语模版。3.3★哲学综合备考备考思路:我的哲学综合分数为分,由于哲学综合是选做题,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短时间内全部复习到位是不可能的,因此备考也要有的放矢,挑选自己擅长的部分。一般来说,哲学综合涵盖中哲、马哲、西哲(至黑格尔)、现代西哲、美学、宗教学、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笔者做了一张EXCEL表格,将复旦大学近20年的真题全部整理了出来,发现只准备西哲(至黑格尔)、马哲基本就可以做够选做要求的75%的题目。为保险起见,笔者一开始还决定学习中国哲学,但考虑到时间不够,于是把策略调整为:粗略准备现代西方哲学,以应对名词解释,精心准备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思想家,以应对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在考试中,我的这条策略基本奏效,虽然有的题目写的质量比较一般,但基本上把6道名词解释和3个论述题都写出来了,考虑到今年哲学综合普遍分数有些低,而我个人也有些取巧,没有复习中国哲学部分,所以这个分数我还算比较满意。笔者考研期间做的主要笔记备考前的基础:1.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课程看了一半、一读《纯粹理性批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海德格尔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粗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论》第一卷及第四卷等2.一读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尔克》,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3.大量阅读了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国外理论界有卢卡奇、阿尔都塞、大卫哈维、伊格尔顿等,国内哲学理论界有陈学明、吴晓明、王德峰、张汝伦、邓晓芒、顾海良、鲁品越、韩毓海等。4.不过,需要一提的是,虽然我之前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阅读(纯粹出于兴趣),但如果你所报考的院校不注重原著的考察,那么就初试的备考而言,显然还是读好教科书更为重要。时间安排:7月1.看完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剩下的课程,做西方哲学史(至黑格尔)第一轮笔记8月1.以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材为主,做西方哲学史(至黑格尔)第二轮笔记2.阅读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整理现代西方哲学重点名词解释3.阅读赵敦华版《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这本书做了一半的笔记,并将其补充进了现代西方哲旭重点名词解释中9-10月份1.以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十五讲》为补充,以西方哲学史一二轮为基础,以购买来的学姐笔记为参照,整理西方哲学史(至黑格尔)第三轮笔记。(这一论的笔记整理过后,我随机翻阅了不少院校的考研真题,发现最新的这套笔记基本可以排除一切知识盲区,也就是说,对付哲学综合/哲学基础考试的西方哲学史部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2.阅读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哲学通史·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思想家笔记10.20-12..我把我整理好的全部笔记进行了格式和内容上的再调整,然后打印成了一本页的书,剩下的时间就是把全部的笔记灵活背诵下来,然后不断地拿往年的真题去练习。2.在做题时,如果是名词解释,那就直接用笔记上的话来回答,如果是论述题,那就灵活调用笔记上的内容。比如考试时做“笛卡尔方法论原则”这道题,我就调用了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转折、笛卡尔、斯宾诺莎、皮尔士、胡塞尔等部分的内容(以笛卡尔为主)3.这一段时间,尽管我的笔记已经基本定型,但我仍然会翻阅一些论文、专著等,来补充自己的笔记。到考试时,尽管我作为跨考考生,深知自己还是基础薄弱、领会浅薄,但对付应试考试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3.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备考备考思路:今年,复旦的马哲改了出题形式,将马哲和西马两个专业的题目整合成了一套卷子,十个论述题选做五个,相应的,整个题目的难度也比之前有所提高,尤其是西马部分,今年以晚近的思想家为主,如果考生着重准备的是之前常考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那么这一年的题目估计很难做满5道。笔者的备考思路是一切从原著出发,所以核心参考书目只有一本,复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这本书比较厚,选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十几篇文章或著作,在每部选编的原著之前,还有一段虽简洁,但水平极高的导读。该书笔者前前后后翻阅了三遍,重点的原著读了六七遍。这样的比较扎实的备考不仅使我的初试论述题得到了比较好的分数,也使得我在复试时得以平稳发挥。记得面试时,老师问我如何理解某本著作中马克思的某个思想。我直接说出了这个思想的表述出现在原著中的哪个章节,并将相应的那段原文论述熟练地背诵了出来,随后我又结合斯宾诺莎和黑格尔的部分内容做了一些思想史的回溯,整个回答的模式基本贴合复旦哲学的路子。备考前的基础:同哲学综合部分时间安排:7月1、阅读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历史》,这本书偏重于马哲史,我以问答的形式将这本书整理成了一份备考笔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历史》笔记2.张双利老师《共产党宣言》课程,这门课实际上介绍了马克思的许多早期文本,质量非常高,我也根据张老师的讲课结构整理出了一份听课笔记。8月-9月1.阅读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这本书的阅读可以说贯穿了我整个考研备考的始终。对书里的原著,我的原则是起码阅读3遍,而重点的原著比如《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我的阅读次数一般不会低于5遍。在这一工作基本完成时,我依照阅读时划分出的文章层次梳理出了每部原著的思维导图(共12份)。这个工作虽然耗时耗力,但是却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深度。可以说,除了《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这一部分仍有一些盲区,我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扎实的。《-经济学手稿》部分思维导图2.根据这本书的导读和原著部分,结合学姐的笔记,我以问答的形式(约80个)将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考点、知识点都整合到了一起。《马克思主义原著》笔记部分目录10月-12月1.10.20我将上述整理的初步的笔记打印下来开始背诵2.阅读吴晓明老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以及复旦其他老师的论文,并整理了一份阅读笔记,作为前述笔记的补充。《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笔记3.每周二、三去复旦蹭课,旁听吴晓明老师《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王德峰老师《德意志意识形态》,旁听时做的课堂笔记也极大地帮助我在初试和复试时迅速地打开思路,比较准确地回答出相应的问题。

PART4

「其他」

4.1做好心态建设——一张一弛,日拱一卒考研是持久战,备考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考研是选拔性的考试,这就意味着当录取结果出来时,注定有被淘汰者,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因此,面对最终结果的未知,面对几百天如一日的繁重备考,考研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性质就让备考者的“心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见过高压状态下备战一年,结果在考前几周因压力过大放弃考研的;也见过患得患失,把精力用来焦虑而不是复习,最终名落孙山的;还见过动力不足,精神松懈,因此一直没法真正投入学习的。在此类考生中,那些付出巨大努力,但却被自己打败的人,最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究其根源,有两个原因:1.状态过于紧绷,却忘记了人不是理性的机器,而是感性的存在物。许多人习惯于先行去设定一个计划,对计划的执行也极其苛刻。这样的习惯固然也好,但一定要注意两点。其一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的人身体底子不好,之前也未曾如此卖力地学习过,如果一上来就是每天14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恐怕除了大病一场什么也换不来。其二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毛泽东曾着重强调了这种工作方式,人是人,不是设定一个程序然后就能严格运行的理性机器,因此必要的休息、放松、睡眠甚至是发呆都是有必要的。要努力,但不要自我感动。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使的是巧劲,后者是蛮力,前者重视的是效率和结果,后者则只是学习时间的机械累加。2.过于看重结果,却忘记最终的果乃是由当下的因造就的。考生注重结果,这当然无可厚非。有时,一定的重视还会使考生产生紧迫感,并抓紧时间投入学习。但是,如果对结果的重视超过了一定限度,甚至因为焦虑影响了自己的行动,那就变得得不偿失了。这样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是由于状态过于紧绷,最终导致情绪崩溃,如上所述;其二是由于过度焦虑,因此跌入了情绪陷阱,所以始终无法真正投入学习中。其实,焦虑如影随形,这很正常。比如一边背肖四,一边担心到时候大题写不出来。而我自己也曾担心哲学综合的题目会超出我的准备范围,这都很正常。真实的情况是,在考试结束之前,焦虑永远不会真正被破除。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焦虑呢?笔者十分推崇一种精神——日拱一卒。下过象棋的朋友都知道,“卒”只要到达攻击位置,就是一支威力巨大的奇兵。尽管它速度极慢,一个回合只能移动一格,但只要耐着性子,缓缓推进,很可能就是关键时刻的杀招。考研的备考也是这样,既要抬头看路,更要低头走路。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剩余的备考时间进行调整,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更要扎扎实实复习好所有可能的考点,做到“日拱一卒”。4.2不要对任何重点掉以轻心这一点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却有无数考研人,包括笔者在这里踩过坑。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那么中间总有状态的起伏,这很正常。但是要切记,如果某天状态不好,看完某个知识点后感觉自己无甚收获,一定要再看一遍,一定要做到基本的知识点要弄通弄懂,这样最起码可以保证做题时的方向是正确的。笔者在10月的某一天安排自己阅读《资本论》“商品拜物教”一节,尽管之前读过《马恩选集》里的《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但由于《选集》里的“拜物教”一节是选编的,所以为图保险,就决定阅读完整版的“商品拜物教”一节。但话虽这么说,可当我那天阅读的时候,我只是草草翻阅了一遍就放在了一边。可是正所谓“怕什么就来什么”,考试时恰恰出了这么一道题——“《资本论》…鲁滨孙神话…”。看到这道题时,我清晰地记得它就在完整版的“商品拜物教”一节中,于是我凭借对这个观点的一点模糊印象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答案。但考后我重新认真翻阅原文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就是错误的,所以我的那篇答案实际上全部写错了。30分的论述题就这样与我挥手作别,我考前最有自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这门专业课只取得了分的成绩,好在后来成功上岸,但想来仍是有些惋惜。考研备考难免摸鱼,但摸鱼也有讲究,几十万背诵材料中的几句无关紧要的废话、千百道数学题里的几道常规题等等都可以偶尔摸鱼,但涉及到对关键知识点理解的坚决不能摸鱼,如果你摸鱼了,请想起笔者的血泪教训。4.3好研友可遇而不可求笔者能成功上岸,还要感谢自己的研友,也是我的室友陈名扬,今年他也以高分成功上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研全程我们“相濡以沫”,虽然我们的专业没有任何交集,但是我们的配合还是非常不错的。一开始,我们就租了一辆电驴,这辆电驴为我们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既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去哪里吃饭(每周总能安排去几次共享区),也使得中午回宿舍睡觉显得不那么奢侈,特别是晚上十点多骑车回宿舍,风从脸上刮过的时候会有种莫名的充实感。其次,互相督促。备考中难免有所懈怠,但是当看到对方还在努力学习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又或者自己想睡懒觉的时候,看到对方按时起了床,自己也不好意思继续睡。第三,放松心态。我和我的研友都属于心态比较不错的,每天都在损与被损中度过,常常喜欢在对方兴奋地说完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后告诉他:很好啊,相信经过你的这番努力,你一定会失败的(笑,然后被捶)。这种对话其实成了我备考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而我虽然时常“被诅咒”,但其实乐在其中。不过,好研友可遇不可求,如果有,请你做到自己也是对方眼中的好研友;如果没有,那就自己走好这段旅程。

PART5

「写在最后」

我去年后半年常去复旦蹭课,有次,王德峰老师在课上讲到了孟子的一句话,“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用白话来说便是:追求它才可能得到它,不追求就得不到,从这个方面讲,“求”是有益于得到的。但追求是有方法的,得到是有命数的,从这方面讲,“求”是无益于得到的。世上许多事情,譬如考研,缩招扩招、题型变动、强劲的竞争对手等等,这些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多想无益,徒增烦恼,但求掌握方法、有所收获,只要我们回溯过往时,自问无愧于己,那便足够了。

海大TSS

相关阅读

林沿铮:从上海海事大学到复旦大学

刘志丹:从上海海事大学到复旦大学

庞艺伟:从上海海事大学到复旦大学

沈刘杰:从上海海事大学到复旦大学

ThinkingandSharingofSMU

WX:ly

文章、图片/辰星

编辑/大鑫

如果你也拿到了

考研、保研、留学offer

私信小助手

vx:TSS

获取进校友群攻略

告诉我们你“在看”噢

海大小叮当

码字不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gy/8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