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自体动静脉高位内

导语

6月1日上午9时,医院肾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自体动静脉高位内瘘成形术,为一名血管条件不好的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生命补给线!据悉,高位动静脉内瘘是指肘关节水平建立的内瘘,可作为血管条件欠佳、前臂内瘘失败或反复手术的透析患者一种较好的选择。

#病情回顾#

患者罗爷爷,74岁,维持性血液透析两年半,年1月,行“左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规律透析(2周/次)至年5月,自行停止透析治疗。年11月出现“气促、咳嗽、全身乏力伴浮肿、胃纳差”入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急性左心衰、肺部感染、高钾血症、轻度贫血、单纯性肾囊肿、肝囊肿,因为左前臂内瘘闭塞,年1月行“右侧带隧道带涤纶套颈内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维持性血液透析(2周/次)治疗。今年3月转入我院门诊透析治疗,目前透析频率为1周3次。

“右侧带隧道带涤纶套颈内静脉导管置管术”是血管通路的良好补充形式,有的肾友因为高龄、心功能差及血管基础条件差等情况选择该种透析通路。但其远期通畅率低、护理难度大、感染风险高、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相关中心静脉闭塞等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弊端。患者在我院透析过程中,因瘘管堵塞不畅、血栓,造成血流量不足,进而影响透析的充分性还伴有血栓脱落的风险。10天前因“尿毒症、慢性心衰”住院治疗,并出现头晕气促等不适症状,开辟新的生命补给线迫在眉睫。

●●●用于血液透析的三种透析通路,目前患者使用的是第3种

患者左前臂内瘘已经闭塞,如果进行疏通,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疏通后再次使用期限也非常有限;而在右前臂开辟新的血管通路,因为之前的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影响,很容易导致静脉回流不通畅,出现“肿胀手”。对于尿毒症进入透析的患者来说,血管通路就是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国内外血液净化专业首推的血管通路,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安全方便,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且易于穿刺等显著优点。如果舍弃自体血管,直接使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今后将面对导管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且容易出现中心静脉病变。患者一旦出现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将没有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为了保住患者生命的希望,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首选。

●●●

患者本身血管条件不佳,为了保护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医院方海东院长多次组织肾内科团队对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血管功能的评估反复研讨和斟酌,从病人感受出发,综合考虑血管通路周期寿命、使用感受、护理难度、感染风险、透析效果、经济成本以及患者心理等因素,最终决定为患者开展自体动静脉高位内瘘成形术,其优点是无需异体材料、费用低、无感染风险、流量充足、远期通畅率高,这给患者及其家属又带来一丝希望。

●●●

在制定缜密的手术方案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6月1日上午9时,由方海东院长主刀,克服高位内瘘血管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肱动力压力大、且对吻合口大小控制、血管的选择及吻合方式的选择等技术难题,顺利完成这一高难度手术,填补了我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的空白!术后患者造瘘手可触及震颤,听诊血管杂音明显。

医院医院,为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在慢性肾脏病的规范治疗、全流程血液透析管理,以及血管通路建立等领域,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服务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南海区为数不多能独立开医院。目前我院常规能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复杂內瘘重建术、内瘘取栓术、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置入、人工血管的建立与维护、动静脉內瘘狭窄球囊扩张术等手术治疗。以往需要做这些手术的患者,大多需要去外地求医,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还多需要家人放下工作去陪护,现在能就地治疗,不仅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后续陪护及治疗也更加便利,为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

专家介绍

咨询预约

长按识别

详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gy/8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