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中医委
按照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思想和要求,要想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头等大事是解决中医的地位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屈就于卫建委(西医委)之下的中医药局,根本无法独立制定执行很多有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在很多地方或基层,中医局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无实权。因此,第一件事,是国家应该成立与西医委同级别的中医委,并且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使中医快速发展,在硬件建设和人才建设两方面达到与西医基本相当的规模。
(二)改革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
一切发展的问题,都是人才的问题。中医药近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不是西医太强,而是中医太弱;中医太弱的原因,一是遭到有关部门或利益集团的不公正打压,二是优秀中医人才极度匮乏;中医优秀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因为中医的教育与传承出了大问题。
目前的中医药行业有几个特点:重文凭、重证书、重理论与实验、轻实习与临床,理论一套一套的,临床一愣一愣的;分学科、乱理论,理论体系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却无人来帮学生融汇贯通;重官方、轻民间,切断了民间中医的传承,很多民间医术都面临失传或已经失传。
一、中医高等教育的教材问题。现在的教材表面上看很“科学”,把中医分为基础理论、诊断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几十门专业课程。不懂中医的可能觉得这样分很好,很系统很科学。真正懂中医的就知道,中医根本就不能被拆分。中医是一个整体,《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就讲到“整体论”(整体思维),把一个整体的东西拆分成很多单独的学科,就相当于把一个手机拆成了屏幕、摄像头、听筒、麦克风……屏幕能打电话吗?
二、中医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因为首先分科就分错了,所以第一步就是错,后面的每一步也都是错的。中医药大学的教育,几乎全都是理论为主,为什么?因为老师也只会理论。大部分老师几乎相当于没有临床经验,本科毕业读研,研究生毕业继续留校当老师,从头到尾除了流于形式的“实习”之外,基本上就没有真正临床过。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合格的学生?所以这几十年来的中医教育的结果非常失败,很难教出真正的中医人才。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建议,中医药大学专业课主课选择四本标准教材:《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它们的经典注释版及补充读物,如《类经》、《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同时大幅削减西医课程和其他与中医关联性不强的课程,比如英语等,集中精力加大中医经典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前两年学习内经、难经,掌握中医思维与中医基本理论,同时扎实掌握针推技法;后两年学习伤寒、本草,全面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基础,达到独立辨证施治水平;最后一年跟师实习,一位老师带3-7名学生实习,由学生直接出诊、老师从旁指导把关。所有老师不管什么学历,都必须至少从事临床五年以上方可任教。
此方案有几个优势:老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体验、心得与教训,才能真正教些有用的、正确的东西给学生,基本做到每一味常用药都知道它的真实气味、每一个常用穴位都知道针感如何、每一个常用的方剂都知道它的疗效。经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马上独立给人看病,悟性好的三年之后就可成为一方明医。
此外,学生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只要有兴趣者都可以学,不必非要高考达到多少分数线。只要有志于悬壶济世的中国人,都可以学习中医,只要传承了正统的中医思维,就能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中医。同时,将医德教育放到首位来,让“大医精诚”的思想融入每一个医学生的血液。中医药院出来的学生,既有仁心,又有仁术,如此一来,何愁中医失去传承?何须国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三、民间中医的师承与自学问题。最近二十多年来,民间中医的行医资格问题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