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气之王黄芪,这些故事很多人都没听说

“补药之长”的由来?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解释了这个耆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这里,这个耆,长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耆是年长,另一层是说黄耆非常长。

这是有根椐的,黄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类药中,没有比黄耆再长的,它最长可达两米多,比人都高。黄耆色黄,黄是脾之色,脾为土,黄是温之色,所以李时珍下结论说:“黄芪是补药之长。”

吃黄芪会上火吗?

现在,黄芪不仅是补气的王牌药,还是一种温补的食材。老百姓家里炖补汤,饭店里营养菜,都离不开黄芪。

因为黄芪有一个特点:缓补,力道绵长,补而不上火。这一点和人参不一样,人参是真上火,不能随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黄芪和老中医有什么关系?

黄芪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并且不叫黄耆,叫“戴糁。”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戴糁的民间老中医。戴糁六十多岁,长得瘦高瘦高的,面色有点黄,人们尊称他为“黄耆”,意思是面色发黄的老中医。

戴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救人无数,是活雷锋,乐于助人,后来因为救一个坠崖儿童,不幸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中医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耆”。

黄芪和帝王家有啥瓜葛?

黄芪还有一个别称,叫“王孙”。因为黄芪色黄、高大挺直,有皇族气象,故称为王孙。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里面的王孙,指的就是黄芪。

黄芪是圣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两经,有七大功效: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内经》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芪一味既可以气温补形,亦可以味甘补精,是一味十分难得的补气圣药,能通补三焦元气。

全身上下、内外、表里之气皆能补益,一药多能,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疗效显著。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古籍中,对黄芪治疗疑难杂症有哪些记载?

例一:

《旧唐书·方技传》载:南北朝时期,许胤宗治柳太后(南陈新蔡王)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一夕便得语也。此义惟玉屏风散得之(黄芪、防风、白术)。按:黄芪只升不降,得防风相助,兵出奇招,一击奏效。

例二:

陆定圃《冷庐医话》载:许辛木部曹谓其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其兄珊林观察,检名人医案得一方,以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水煎与服。即便通肿消,已烂之胎,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

例三:

还是《冷庐医话》里的故事,讲的是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堪为神奇。那年夏秋间,许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

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浮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陆续尿量达三大盆,全身浮肿大多消除,唯留脚面仍肿胀。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病基本治愈,仅脚面留有钱币大小肿胀未消。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十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当要将“死者”收柩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试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咕声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将息,黄芪先后服至数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按:黄芪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非常卓越。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防己黄芪汤治疗气虚水肿,这种水肿叫土不制水,水湿离经泛滥成灾。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显著。

例四:

清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曾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以此观之黄芪补气固表之功诚伟哉!

黄芪最好的吃法是?

·黄芪缓补中气,吃法最宜清淡,古今名人最为青睐的莫过于黄芪做成的药粥。

·有一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决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黄芪黑米黑豆粥。

·当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

关于黄芪的诗歌、谚语。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写了喝黄芪粥的情景。诗名为《斋居》:“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赤箭,指中药天麻。过去也是日常做汤用的。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大病初愈,常喝黄芪粥,用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当时他只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正可谓“情何脆弱梦何痴,做好人胜吟好诗。一缕东风杏林雨,仁心点滴即黄芪。”

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餐桌上都有黄芪粥,大病以后喝,吃素时喝,用黄芪粥来补益中气,强身健体,看来大儒也懂药食同源的道理呀。

·到了当代,民间流传一些彦语:“立夏开始喝姜茶,三伏就喝黄芪粥”,“常喝黄芪粥,人老病无忧。”概括的就是黄芪粥的作用。

黄芪与胡适

还有著名学者胡适,在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

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情有独钟。中年以后,经常用黄芪泡水饮用,以保持体力,强健精神,并推荐给许多人。戏称自己是“黄芪的说客”。

黄芪能治青春痘感染、坑陷?

黄芪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功能,在治疗青春痘感染、坑陷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胜过灵丹妙药。我曾用黄芪绿豆皮煮水,治愈许多年青的男女,脸上起青春痘,有感染,坑陷,皮肤变色。

具体方法是,先用当年的绿豆皮30克,加水毫升,大火煮20分钟,去掉绿豆皮,用煮好的水,入黄芪30克,文火煎30分钟,煎得~毫升,分2次口服,日一剂。服用期间忌醋。连用2~4个月,一般坑陷即可平复,皮色转为正常。

黄芪像刘备??

黄芪质地温和,不艳,不丽,体贴入微,补脾肺之气,生后天之血,把活血、生血慢慢的,悠悠的,绵绵的渗入人体之中。韧劲十足的甘糯气息,在“润物细无声”中缓缓的推动气血流动,肌肤润泽,五脏六腑也随之苏醒。如此缠绵浓郁的黄芪之香,再无力低微的生命也将为之一振,精神焕发。

有人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作比喻,说张飞像红参,关羽像生晒参,刘备就像黄芪,当年刘备被曹操软禁,曹操与之青梅煮酒论英雄,对他戒心十足。于是刘备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不明之境韬光养晦,看似绵弱无力,实则厚积薄发,最终脱困而走,与曹操三分天下。黄芪本是王孙贵族,因生于北方寒凉之地,乡野之中依然保持颀长俊美,修得醇心仁厚。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集绵绵天地阳气于一身,经年一跃而成为医家圣药。

最后,小编用一首忘忧斋主人写的黄耆诗赞,做为黄芪故事的结尾:“角尖叶绿紫花鲜,益土扶金力绵绵。雅号王孙居塞外,俗名芰草出秦川。补偏救弊源清任,举陷升阳本东垣。药里四维梁栋佐,延年益寿似灵丹。”

让我们以黄芪为榜样,科学补气,健康补气,补活气、补生气。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by/7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