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在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血液净化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充分透析的首要条件。
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指将邻近的动脉、静脉血管,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起来建立的血流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动脉血流至静脉内,静脉由于血流量增加,压力增高,静脉血管扩张,形成动脉化的血管。可作为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的原理
动静脉内瘘是把肢体远端的头静脉、桡动脉分别游离结扎离断,近心端吻合从而形成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优点
1.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
2.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ml/min)、感染机会少
3.一般内瘘的使用可维持4~5年
4.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5.易于穿刺等优点
动静脉内瘘术的时机
当评估慢性肾病患者会不可逆转地进入尿毒症期,就要对病人进行相关宣教,为将来的血液透析的做好准备。理想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应在开始透析之前6个月,移植血管内瘘则应在透析开始之前6周建立。
适合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管条件
预期选择的静脉直径≥2.5mm,且该侧肢体近心端深静脉和/或中心静脉无明显狭窄、明显血栓或邻近组织病变。预期选择的动脉直径≥2.0mm,选择上肢部位时,应避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选择前臂端端吻合术式,患者同肢体的掌动脉弓应完整。
动静脉内瘘术的部位
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可选用的血管: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最常用;其次为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前臂静脉转位内瘘(主要是贵要静脉-桡动脉)、肘部内瘘(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肱动脉或其分肢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下肢内瘘(大隐静脉-足背动脉、大隐静脉-胫前或胫后动脉)、鼻咽窝内瘘等。一般先选择非优势上肢,以方便患者日常生活,减少内瘘潜在的损伤,失败后则可选用优势上肢。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均失败后,再选择移值血管。什么样的情况不能做动静脉内瘘手术编辑
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患者前臂ALLEN 试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预期患者存活时间短于3个月,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糖患者,手术部位存在感染,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等。
理想的动静脉内瘘
第一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ml/m),不至于发生动脉瘤和形成血栓,位置浅表易穿刺、易止血,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且安全可靠。
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
内瘘成熟一般需3周~4周,所谓成熟是指静脉明显扩张动脉化,一般前2周不能使用,过早使用易导致损伤血管壁、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缩短术后3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制作新的内瘘。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先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5~6cm,静脉端应向心方向穿刺,保持静脉回流通畅。穿刺两点应相距不少于8~10cm
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
1.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2.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
3.衣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带饰物。
4.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
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6.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
7..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狭窄与血栓、静脉盗血、静脉瘤样扩张、血栓、血清肿(只发生于人造血管旁路移植内瘘,见于皮下隧道,一般术后2周内消退)、肢体肿胀、局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等。
维护动静脉内瘘的要诀
首先应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即用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若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否则应立即于医生联系,以及时再通
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穿刺部位当日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有假性动脉瘤者,应在护士指导下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局部涂喜疗妥亦可预防假性动脉瘤发生。
血透结束后应用创可贴覆盖针眼处。第2日起每天坚持湿热敷瘘侧血管,上下午各15分钟。每天测量血压,特别是服降压药的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正常稍偏高水平,以免发生血栓形成,造成内瘘阻塞。
内瘘术后3-4周初次使用时,尽量在另一侧肢体建立静脉回路。对于内瘘欠成熟的患者,在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情况下,应每日坚持做“内瘘操”:非透析日每天用术侧手捏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10分钟;也可用止血带或血压表袖。
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
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肢体受压、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压急剧下降、不当穿刺及压迫等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此外内瘘感染、动脉瘤、心力衰竭或心动过缓等均是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
术后早期闭塞多与血管条件差、血管吻合不佳、高凝状态等相关。
动静脉内瘘堵塞后的处理
如果发现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或流量减少,应及时就诊,可行上肢血管彩超明确诊断。
局部溶栓治疗,可在闭塞段局部注射尿激酶溶栓,观察震颤有无恢复。
手术取栓,游离出动静脉内瘘动脉及静脉端,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分别取栓。近几年血管腔内技术不断发展,造影可发现吻合口狭窄等,可介入下球囊扩张,解决动静脉内瘘闭塞问题。
治疗成功以治疗后内瘘血管波动和血管杂音出现者即行血液透析,至少完成1次正常透析,血流量ml/min为治疗成功,并观察尿激酶的不良反应,患者如出现出血倾向、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
回答听众提问
1.什么是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指将邻近的动脉、静脉血管,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起来建立的血流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动脉血流至静脉内,静脉由于血流量增加,压力增高,静脉血管扩张,形成动脉化的血管。可作为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
2.为什么要选择动静脉内瘘?
慢性肾功能衰竭应选择永久性血管通路,采用动静脉内瘘的优点:
a.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
b.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ml/min)、感染机会少
c.一般内瘘的使用可维持4~5年
d.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e.易于穿刺等优点
3.什么时候做动静脉内瘘合适?
当评估慢性肾病患者会不可逆转地进入尿毒症期,就要对病人进行相关宣教,为将来的血液透析的做好准备。理想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应在开始透析之前6个月,移植血管内瘘则应在透析开始之前6周建立。
4.选择哪侧肢体做动静脉内瘘好?
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一般先选择非优势上肢,以方便患者日常生活,减少内瘘潜在的损伤,失败后则可选用优势上肢。双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均失败后,再选择移值血管。
5.理想的动静脉内瘘是怎样的?
第一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ml/L),不至于发生动脉瘤和形成血栓,位置浅表易穿刺、易止血,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且安全可靠。
6.动静脉内瘘多长时间能用?
内瘘成熟一般需3周~4周,所谓成熟是指静脉明显扩张动脉化,一般前2周不能使用,过早使用易导致损伤血管壁、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缩短术后3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制作新的内瘘。
7.如何自己维护动静脉内瘘?
首先应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即用非手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若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否则应立即于医生联系,以及时再通
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穿刺部位当日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有假性动脉瘤者,应在护士指导下使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局部涂喜疗妥亦可预防假性动脉瘤发生。
血透结束后应用创可贴覆盖针眼处。第2日起每天坚持湿热敷瘘侧血管,上下午各15分钟。每天测量血压,特别是服降压药的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正常稍偏高水平,以免发生血栓形成,造成内瘘阻塞。
内瘘术后3-4周初次使用时,尽量在另一侧肢体建立静脉回路。对于内瘘欠成熟的患者,在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情况下,应每日坚持做“内瘘操”:非透析日每天用术侧手捏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10分钟;也可用止血带或血压表袖。
8.什么原因会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
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肢体受压、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压急剧下降、不当穿刺及压迫等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此外内瘘感染、动脉瘤、心力衰竭或心动过缓等均是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
术后早期闭塞多与血管条件差、血管吻合不佳、高凝状态等相关。
9.如果发现动静脉内瘘堵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动静脉内瘘震颤消失或流量减少,应及时就诊,可行上肢血管彩超明确诊断。
局部溶栓治疗,可在闭塞段局部注射尿激酶溶栓,观察震颤有无恢复。
手术取栓,游离出动静脉内瘘动脉及静脉端,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分别取栓。
近几年血管腔内技术不断发展,造影可发现吻合口狭窄等,可介入下球囊扩张,解决动静脉内瘘闭塞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