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梗阻性无精子症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从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梗阻性无精子症

作者/董保福张伟鹏陈金荣

编辑/张芊芊⊙校对/许红

梗阻性无精子症是由于输精管道的梗阻使精子的运输发生障碍而导致精液或射精后尿液中未见精子或生精细胞。梗阻性无精子症发生率高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约占男性不育症的10%~15%。

其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及后天性因素两个方面。先天性因素包括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的发育不全或囊肿;后天性因素包括生殖道感染、创伤及肿瘤等,其中泌尿生殖道逆行性感染、结核等非特异性炎症,均可造成精囊、输精管、射精管及前列腺炎症,从而成为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病因之一。

目前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大多数中医学家认为,其与先天肾虚、禀赋不足及后天瘀血阻滞精道有关。肾是天癸的本源,精液的盈亏、生育能力的有无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补肾类药物对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具有调节功能,促进精子的发生、成熟和改善附属性腺功能。

因此,往往从肾虚理论出发,采取单一的补肾填精方法治疗;或者认为梗阻性无精子症是由于气滞血瘀,精道阻滞,使睾丸产生的精子不能排出体外所致,运用瘀血理论,采取单一活血化瘀治疗,疗效均不满意。

笔者从痰瘀互结理论出发,予化痰通络法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辨治及用药体会论述如下。

1、津血同源,痰瘀互化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通过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来,津液不断地渗入脉络,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古就有“津血同源”之说。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等经验,均为“津血同源”的有力证明。津血之间可相互转化,正如《灵枢·邪客》篇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又如《医贯·郁病论》所言:“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相因为病者也”,津液或者血液任何一方的失常,均可导致另一方的病变,即伤津则耗血,失血则津亏。

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形成瘀血;二是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久病、年老等,导致人体气虚、气滞或血寒、血热,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从而产生瘀血。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痰和瘀分别是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源于津液,瘀血源于血液,津血同源,津血互化使痰瘀互化成为必然性,“久痰必瘀,久瘀必痰”,为临床实践的最好总结。

、痰瘀同治,化痰通络

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是由于输精管梗阻而出现无精子表现,其最常见的梗阻部位是在附睾尾部和射精管。梗阻多为瘀血产生,血滞为瘀,瘀阻经脉,血脉不通,精道阻塞,无法运行精子,故出现无精子表现。瘀血停留于精道内外,阻滞气机,气不化津,津凝而产生痰浊;瘀血积聚于精道内外日久,本身亦可化为痰浊。痰瘀互结,两种病理产物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影响机体,使人体气机不畅、经气不利、络脉不通,最终导致精道瘀阻出现无精子症。(本文由国学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by/7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