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出现这类患者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血液透析或者肾移植。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黏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针对慢性肾衰的患者利用中药灌肠技术有较好的效果。

典型病案

患者朱某某,男,48岁,吉林省松原人。

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入院时肾功:肌酐.6μmol/L、胱抑素C1.4mg/L、β2微球蛋白4.4mg/L;离子:钾3.45mmol/L;血糖:葡萄糖7.82mmol/L;血脂:甘油三酯3.2mmol/L;糖化血红蛋白7.4%;超声提示:脂肪肝、肝内血管瘤、胆囊多发结石、左肾缩小、左肾弥漫性改变、左肾囊肿、右肾积水、双肾泥沙样结石、前列腺炎性增生伴钙化。

患者反复发病,肌酐波动在~μmol/L。住院16天,期间应用龙骨、牡蛎、大黄、槐花等中药汤剂灌肠,早晚各一次,每次ml,疗效显著。

出院时肌酐95.0μmol/L、胱抑素C1.5mg/L、β2微球蛋白5.3mg/L;离子:钾4.68mmol/L;血糖:葡萄糖6.80mmol/L。

因中药灌肠操作简单,患者出院后继续应用中药灌肠巩固治疗,每天早晚各一次,3个月后复查肌酐89.1μmol/L,现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

慢性肾衰多数起于风热湿毒,病机为肾病日久,气血阴阳日渐衰退,客风易散湿热难治,蓄久伤脾,脾虚不运则至湿浊内蕴,淤血不行则病理产物瘀滞于内,形成正虚毒留的病理机制。

各种血液净化疗法和肾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限于条件尚不能全面普及。运用中药灌肠可延缓病程发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的时间。

中药灌肠的原理也是通过人体生物膜有效清除代谢废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方中运用大黄的泄下作用可促进肌酐和尿素氮等有毒物质从小肠中排泄,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的增长,尽快填补“漏洞”,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值,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同时黄芪还有益气升阳、利尿消肿等功效。龙骨、牡蛎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水煎后灌肠可减少体内尿素氮的生成。又可在肠腔内形成高渗,使体内多余的水份及电解质脱出。

亦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症状调剂不同的中药灌肠汤剂。

该方法简单易用,费用低廉,医院开展。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将煎煮成袋的中药汤剂浸入热水中,加热至39~41℃即可装入灌肠袋(提前将滑轮关好),准备手纸,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

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暴露肛门,轻轻插入10~15cm。

缓慢滴入药液滴注时间15~20分钟,滴注完毕夹紧并拔除肛管,擦拭肛门。

要求保留药液40分钟至1小时为宜。

作者:马晴晴

编辑:寸心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







































氮芥酊
复方氨肽口服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suans.com/szzz/4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