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泌尿外科操作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相关感染对患者的治疗、生存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
一、泌尿外科SSI的定义和分类SSI指切口/伤口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尿路是一个腔隙,因尿路手术而出现的尿路感染也被认为是SSI。
泌尿外科SSI可分为轻症感染和重症感染:
(1)轻症感染:包括手术部位的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尿路的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的下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菌血症。
(2)重症感染:包括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切口脓肿、肾盂肾炎,以及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尿路感染、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败血症/脓毒症、脓毒性栓塞等。
二、术前SSI高危因素的评估和处理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危险因素和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1.全身危险因素
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受损、吸烟、体质指数过高和糖尿病等。
2.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长期住院、反复泌尿系感染、涉及肠道的手术、长期留置尿路引流管、存在尿路梗阻和泌尿系结石等。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手术部位或尿路病原菌数量增加、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概率增大以及尿路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导致患者SSI发生率升高。因此,除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全身危险因素外,涉及尿路的手术术前应注意这几个方面:①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②有症状尿路感染的治疗。
三、术中SSI的预防1.常见泌尿外科手术的分类
依据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将常见泌尿外科手术或操作分为4类。
(1)清洁手术或操作:无菌尿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肾上腺切除术、肾囊肿去顶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隐睾切除术等。
(2)清洁-污染手术或操作:术前控制良好且没有异常污染的尿路手术或操作,包括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根治性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等;会阴部的非感染性手术,以及涉及到阴道或应用口腔黏膜的泌尿外科手术等。
(3)污染手术或操作:既往有尿路感染史的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和所有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术前留置导尿管和尿培养阳性但经过控制的经尿道前列腺手术等,此类患者术前控制菌尿,可以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4)感染手术或操作:有明确的临床感染,多为引流性手术或操作,包括感染性结石手术、肾脏感染手术、脓肿引流以及严重污染的创伤手术等。
2.术中SSI的预防策略
(1)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术前尿培养阳性者,术中用药需要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并考虑药物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目前,美国疾控协会关于无症状菌尿的指南仅提及对于术前合并无症状菌尿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术后不留置尿管则术后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如术后需留置尿管,则推荐持续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直至尿管拔除。合并真菌感染的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在所有内植入物(如支架)拔除后仍需抗真菌治疗7~14d。
除上述两种有明确指南推荐的情况外,其他术前尿培养阳性患者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按照感染手术使用,术后不超过72h。
术前没有病原学结果指导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推荐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术前开始应用,总疗程不超过24h;污染手术仍推荐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术前开始应用,总疗程24h内,必要时可延长至48h。总结国内外研究和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不同类型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可参见表1。
表1:常见泌尿外科手术或操作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方案
虽然,目前国内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但这两类抗菌药物仍是泌尿外科预防SSI的首要选择。
(2)非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泌尿外科SSI的预防需要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抗菌药物的应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手术室的设备和条件、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等。除上述各因素外,有两点需要强调:①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②泌尿外科医生的术中操作。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SSI的预防是泌尿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术前菌尿的治疗、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以及正确的术中判断都是泌尿外科SSI预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要素。同时该领域在很多方面临床研究证据不足,甚至是空白,需要开展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和规范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案,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版)(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0(6):-.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CUG大家庭